2026年综合评价/保送等特殊类招生有何新变化
近日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》。本次《通知》中的特殊类型招生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招生、高水平运动队招生、保送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四类。
和之前相比,这四类招生均有所变化。这些变化传递出了哪些信号?对高中升学有何影响?新航学成团队整理了相关信息,一起来看!
2026年综合评价、保送等特殊类招生有何新变化?
PART 01 高校特招更规范、严格
综合评价:优化招生工作定位、严格考生招生程序。
保送生:明确保送生必须经过考核,规范奥赛保送专业范围,严格外国语中学保送专业范围。
高水平运动队:严格报名及资格审核,严格招生录取程序;合理确定招生项目、计划及设置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。
艺术类专业:设定考前辅导“禁区”,严格艺考评委管理使用,建立艺考评委专家库。
PART 02 竞赛生面临的两大挑战
对于竞赛生来说,影响主要集中在综合评价和保送生这两条路径上。
01 综合评价:淡化竞赛导向
《通知》明确综合评价试点高校原则上在高考后组织开展考核测试,要求淡化学科竞赛导向,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、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。同时,鼓励高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,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。

以往考生报考综合评价,可能会倾向于参加一些赛事奖项来提高自身竞争力。这一调整变化,可以筛选出一部分真正对学科、科创等赛事感兴趣的考生。
02 保送生:限制更明确
《通知》明确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保送生(国家集训队成员)原则上应录取至与学生获奖的学科竞赛相对应的基础学科专业。

这对于部分希望通过竞赛保送,而追求其他热门专业的学生来说,这条路已经不适合了,考生家长还需谨慎选择。但对于纯粹热爱数学、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竞赛生而言是利好的,对后续冲击清北强基也是有帮助的。
此外,还严格外国语中学保送专业范围,明确高校招收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要继续加大向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发展所需语种专业及国家急需紧缺语种专业倾斜力度。除北京外国语大学、上海外国语大学、外交学院可招收少量英语专业保送生外,其余高校均应安排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专业招收保送生,且相关学生入校后不得转入小语种以外的专业。
从此次《通知》调整上来看,可归结以下2点:
避免竞赛功利化,高考成绩是根本。如果学生对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,且课内成绩优异,可走奥赛路径,如果是非竞赛型选手,可以重点布局综合评价,在保证课内成绩同时,多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、创新思维能力等。
服务国家战略,保送生为国家选拔培养特定领取的高素质人才;综合评价高校要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,安排相关急需紧缺专业以及高校优势特色发展的‘冷门绝学’、一流学科专业开展招生。
